close

    「艋舺」是2010年的話題國片,是一部描述八十年代幫派文化的電影,撇開打鬥畫面不談,片中對少年次文化的描繪深刻,尤其朋友間的義氣情誼,讓我想到當年與好友相濡以沫的青澀時光。

    阿良,是小六認識的好朋友。十二歲,身體內部賀爾蒙開始分泌,心思也跟著細細變化。我的好奇心,像隻蜻蜓,從課本飄向教室窗邊、操場裏、荒郊野外。我和阿良共同探索世界,有時他陪我冒險,有時我陪他玩耍,我們是焦孟不離。

    升上國中,阿良每天還是過得自由自在,而我被迫花了大量的時間補習。假日我仍然常參加他的家庭出遊活動,而阿良早已背著家人常和別人「輸贏」。當我陷入課本與多彩世界的拉扯,他已漸漸離開升學的常軌。記得有一次,國三偶然一個社會新聞裏,電視畫面中他低著頭、和一群在大度路飆車的少年在警察局接受偵訊;他那時其實已「停學」很久。

    國中畢業後他很快就繼承家業,經營撞球場兼賭場,他憑著靈活口才和優異的商場嗅覺,硬是在當兵前開了兩家分店;可惜的是,衝動的性格和不甚光明的割喉手段,讓他得罪了當時的地盤大哥,幾次衝突下,連本店都收了,黯然的向國防部報到。

    當完兵後,很想東山再起,但那時阿良毒癮越來越重,需要透過解毒藥物控制對毒品的依附,就算想好好做些事,也總事與願違。阿良沒什麼知心好友,我算是他少數值得信任的。阿良不定期找我外出玩樂,得意時聽他吹噓,失意時陪他一起罵社會黑暗;這樣的互動一直到我念完研究所當兵為止。

    我常在想,為什麼當年我們曾如此靠近而今分道揚鑣?我知道,我有很強的家族支援,每當我迷失在逸樂和鬥氣之時,腦袋總浮出親愛長輩的臉孔,即使我和所謂的主流「若即若離」,也安然度過青春期。

    而阿良,家庭的快速崩解讓他急於想經濟獨立,不喜歡讀書也沒耐心是公認的事實;然而這種景況對一般少年也不算太大的發展危機。若真要說與我最大的分別,就是阿良的次系統薄弱,除了他媽,就剩下我這一個「重要他人」,但我也只能提供不定時的關懷。可惜,當時我對「助人專業」矇矇懂懂之時,似乎改變不了他太多。阿良,也是我第一個介入其生命的“中輟生”。

    工作起起伏伏,偶有沮喪之時。每當這群危機少年出現阿良當年類似的神情,我的使命感尤然而升。或許,我的心始終帶著疑惑前行,但當助人的情懷工作在這群小阿良們,我的遺憾終將稍解;即使生命不能重來。

    同事在分享工作之時,偶而提及自己的成長經驗,似乎為自己年少未盡之事尋求安慰與救贖;在與少年互動中,也彌補了當年的遺憾。這些生命拉扯、成長掙扎的故事每天在社工的生活中上演,當中有笑有淚、也充滿感恩;即使碰撞偶而會受傷,也不輕易言退,因為,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。

乘風.J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fts88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